PAST EXHIBITIONS 展覽紀錄
開窗藝術季2
拾光刻影,2024

參與藝術家:
吳柏賢、李優、范晏暖、涂維政、連俞涵、許雁婷、黃筱雯、黃彥超、楊凱婷、鍾佳陵。
讓我們來一場滿佈整個城市的冒險。
「開窗藝術季2」參與藝術家來自各領域,作品以各種形式刺激觀者的感官,引領你從眼、耳、肌膚到心,延伸到你的螢幕。這是一次跨空間的冒險,Welcome aboard!
地點:
印花作夥(10/25 Fri.至10/28 Mon.10:00-18:00)
好丘 On The Road
好丘 四四南村
PLAYground南村劇場
活動1: 印花作夥 工作坊
I. 10/26 10:30-13:30 講師吳柏賢工作坊
II. 10/26 14:30-17:30 講師吳柏賢工作坊
III. 11/02 14:30-17:30 講師吳柏賢
活動2:10/26,27 四四南村倪老師外星人市集
活動3:11/02 響應白晝之夜 好丘 On The Road 藝術家涂維政
活動4:11/02,03 四四南村新動市集
主辦單位:品樂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執行單位:鎂實驗所MgLab
場地協辦:印花樂、好丘、南村劇場
贊助單位:雄獅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雄獅文具想像力製造所
永續夥伴:光昀科技有限公司、永寬化學股份有限公司、ONWOVEN、倪老師外星人、新動市集。
媒體報導:經濟日報、Nonsense、、風傳媒、睿傳媒、Cool Life Barrr生活誌、勢傳媒、新頭條、聚財網、奧丁丁新聞。







13.13:月神居購物節
SALE ON SALE
黃筱雯個展
2023

「交易買賣」與「精品收藏」最早可追於原始時代,從提出需求、溝通、到交易,無論以物易物或貨幣買賣,交易行為一直都源自於需要與需求。
藝術買賣更不只在乎買賣關係,對於美好的想像,或現實的需要,文化的底醞、文本與故事,美學與設計,創造了藝術價值。
大量的溝通,讓觀者理解作品的價值。
近代,因媒體形式的擴張,線上商城,電子商務平台,區塊鏈應用,正慢慢改變消費習慣,進一步影響對藝術收藏的選擇與需求。
在全球後疫情時代,內容的價值,似乎被單純且原始的需求取代,因需求與衝動所產生的消費行為越來越多。
電商的消費形態,正在改變買賣的速度與動機,似乎人們不再對故事和內容有期待,溝通與說服的時間前所未有的短促,更加直覺。
藝術作品和美的事物,也會受到時代的影響嗎?
ONWOVEN主理人LunaHuang,擅長將精品價值交融於藝術價值,用美學與故事賦與展品內容,好的作品和精品,真的能適用於追求速度與直覺的當代消費模式嗎?一段短文,一張圖片,就能成就藝術作品的價值嗎?
因此,作者將以現代網路社群與電商交易的現況,去衍生本次創作,作品將以實際操作,並將過程製作為錄像,引領觀者旁觀網購過程與現今交易的形式,抽離自身購買的狀態,以第三者角度,感受網頁中被快進的體驗和時間。
為了反應電商文化中緊湊的購物節奏,作者更透過上、下架商品及檔期價格調整,調動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看似一場實驗,但或許也是對觀者的提問與觀察。
線上展出



開窗藝術季:
月神居:桃花源
2022

「在那座灰石大都會費多拉(Fedora)的中心,矗立著ㄧ幢金屬建築,每個房間裡都有一個水晶圓球。望入每個圓球,你會看見一座藍色城市,那是一個不同的費多拉模型。這些模型所展現的,乃是這座城市如果由於這個或那些原因而沒有發展成我們今日所見模樣的話,所可能採取的種種形式。」節錄自義大利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索之『看不見的城市』
卡爾維諾索的費多拉水晶圓球,代表各種可能性的暢想。東晉文人陶淵明留下的桃花源記就像其中一顆,介於可能與不可能,存在又不存在的,水晶球幻影。桃花源記與其所處時代是大相徑庭的生活方式,即其並不存在於現實,其所存在之處也非漁人一葉方舟,可循著標記再造訪。桃花源記如果是東晉文人陶淵明心中的一顆費多拉水晶球,是否人們心裡皆存在承接我們內心世界的一座座桃花源,存於一顆顆水晶圓球內?
而日夜圍繞著地球旋轉的月球,從科學家的月球空心假說,設想隱於月球背面,月球表殼下,存在一座費多拉大都會,充滿著一切可能性的水晶球存放地。這樣充滿七情六慾與人生百態的地方,會生成什麼模樣?
策展人黃筱雯延續其第一檔個展「月神居:多寶閣」之魔幻寫實風格,從月望向地球的觀察,深入至月球中心。如果這裡有座費多拉城,儲滿了人世百態的水晶球,大家投射內心世界的桃花源,會是什麼樣貌。異於展間、藝廊等藝術品習於出沒的空間,街道上斑斕的櫥窗更能表現:經過人潮投射自我的一個個費多拉水晶球。人們在結合商業與魔幻、創意與現實的櫥窗中,找尋有如桃花源般的各種想像,再加以投射於櫥窗品牌及其商品上。
走在大街上,隔著一片玻璃的櫥窗,既像是觀賞多個費多拉水晶球展現出的慾望眾生相,透過藝術創作引導觀者,順著漁翁留下的標記,走進店內尋找撩撥人心,投射自我內心世界的當代桃花源。從月球中心的費多拉載體,找尋心靈的水晶圓球。走進店內,與門外相異的氣溫、味道、光線......就像當年漁人誤入桃花源,僅隔一處山洞,而店門櫥窗,也僅隔一扇玻璃門。邀請觀者以藝術家的創作為水晶圓球,望入各自內心那座也許有可能的藍色大都會之城費多拉。
主辦單位:本貓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爍益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策展單位:onwoven
協辦單位:台北市工業設計發展協會、甫月、唯心設計、康熙影業、夏和光影像工作室
場地單位:遠東企業購物中心








月神居:多寶閣
黃筱雯個展
2021

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所提「神話就是把歷史變成自然」。
然而,大部份的神話與研究都是由人對天空仰望、對宇宙探訪所得。「月」通常是以觀者的角度出發作為詮釋,包括神祇也為地球而生,為人類服務,以人的意識形態為主軸去創造神話,然而跨國藝術計劃「月神居」將立場反轉,由「月」的觀點來看待地球上所產生的事物。由藝術家黃筱雯創作的「月神」為主,作品假設月球上有著同樣在探查宇宙萬物的存在,「祂」「們」若是從月球觀察地球的想像。
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以月亮為載體吟詩寄情,借月亮的陰晴圓缺的轉換,來比喻人生的悲歡,情感的變遷。地球上各民族也對離地球最近的月球有著諸多想像,如狼人月圓變身和諸多掌管月的神祇。
現代科學已證實如潮汐、日蝕等與月球相關天文現象。同時也有人試圖去證明月球的運行微妙地挑動人類感官。美籍作家Jane Struthers提到:「人類的情緒波動,也確實會受月的變化,產生各種影響」。因此由「月」的變化,人類文化社會延伸出了各種議題與神話,因此,就算人類已經登月,它也始終維持著某種神秘感以及月亮獨有的寂謬。
因此,藝術家用「月」的角度去觀察地球,並在驗證反轉的觀點之中,設想並呈現其情緒與獨有的美感,並去創造假空的歷史與現象,由藝術家和觀者,共同衍生屬於「月神居」的神話。 藝術家黃筱雯原為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畢,也曾作為相關產業設計師、品牌經營者。
跨領域的背景不只影響了她的個人創作,在此裝置中,黃筱雯更試著以「月神居」的思維,轉換觀點去看待藝術創作的本質,進一步將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界線模糊,闡述美的價值與人的需求,激發並探討對立觀點帶來的美學,十分清晰。對於藝術創作,就如同「月神居」的主論述般,她跳脫以「藝術家視角」去面對觀者,反而嘗試以「觀者」的心態去面對創作,並以帶領觀者/參與者沉浸於作品中。
在月神居中,作者想向觀者闡述:人投射於月的悲歡與「月」無關,其來自於每個人的生命歷程或可視之物。這一回,就由「月神居」的觀察來提出更進一步的想法與探討。黃筱雯持續試圖用「月神居」的觀點,於世界各地衍生系列與不同形式的,從平面到空間,從錄像到線上的沉浸式創作。月神居:多寶閣:黃筱雯個展 為「月神居」的系列首次展演
。
藝術家黃筱雯將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遊藝廳進駐,作品將不僅是平面繪畫,由於展間獨有的狀態,黃筱雯將其空間與作品定位似歐洲選品店—Boutique的氛圍。
Boutique 來自於法文,常見以選品店形式,除了值得收藏的珍品,同時是以其經營者生活美學充斥的氛圍空間。而多寶閣是清代皇帝日常休閒時的最愛之一,它又被稱為百寶箱,專為陳設珍玩器物。在紫禁城的早年歲月里,宮殿里並沒有多寶格的身影,它是進入了清代才興起並逐漸流行的家具品種。
月神居:多寶閣計畫將設計別於傳統的多寶閣形式,並陳列月球上的「祂」「們」與地球相關的藏品。靈感源自於地球生活,作品內容題材皆取自「人類社會」與「地球環境」,而每人都能在月神居找到自己日常的一部份。人類日常的「理所當然」對於月神居的觀測者而言,成為「稀缺資源」,就像登月的人類跨出一步,挖一勺土都如此興奮一般。
為了觸動更多人的觀點,藝術家黃筱雯也與位於美國邁阿密策展人謝依縉合作,與策展人施啟元進行一場三方連線與談,將月神居:多寶閣的作品帶往線上與邁阿密當地,進行跨國展演。
展出的方式以大眾認知選品店的氛圍呈現,由人類熟知的環境,帶出選品店之於人的需求,也可能同時被月球上的「祂」「們」所渴望,於是有了「月神居」:「祂」「們」關於地球的選品店。從月神居開始,我們不再是Look up to the MOON,而是用一種新的角度與藝術家一同探索 What’s on EARTH。
主辦單位:ONWOVEN
空間協辦:外子
策展人:施啟元 James Shih















